北京時間12月2-3日,鳳凰網財經峰會在北京順利舉行,聚焦中國決策與市場的現在與未來。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、中國區總裁尹正出席了本次峰會,并在會后接受了鳳凰網財經的獨家專訪。
尹正認為,施耐德電氣未來將繼續在軟件領域布局,并看好在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。對于當下火熱的人工智能,尹正指出,要先做好精益生產、精益管理,再談人工智能的應用,技術發展不能脫離客戶的需求和應用。
今年9月,有消息指出,施耐德電氣以5.50億英鎊(約合8.58億美元)反向收購英國軟件企業Aveva。二者將在工業運營數字化方面將形成強大組合。事實上,施耐德電氣在軟件領域布局已久:2014年2月,施耐德電氣收購英維思集團(Invensys),強化了過程工業軟件和硬件供應;2014年9月,施耐德電氣收購InStep Software,獲得了領先的實時績效管理與預測性資產分析軟件及解決方案;2017年2月,施耐德電氣又收購了意大利3D實時技術軟件公司MWPowerlab。
科技時代,工業自動化是必經之路,而想要覆蓋工業生產的全價值鏈,強化數字化產品線與交付能力,工程軟件必不可少。尹正對鳳凰網財經表示,施耐德電氣致力于能效管理和自動化的融合,這個融合實際上就是數字化,融合的基點就是軟件分析、應用與服務。
整合所收購的企業的優勢,只是這個數字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。“(施耐德電氣)還有非常重要的軟件應用和服務在后頭。”尹正說。
談人工智能:沒有管理基礎人工智能只是空中樓閣
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的火爆,一大批企業開始投入其中,堪稱今年較大的風口。面對人工智能,電氣巨頭施耐德電氣有何想法和計劃呢?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、工業事業部中國區負責人馬躍日前在論壇上曾表示,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不能混為一談,應該關注制造本身,而不是盲目跟隨趨勢走。在工業領域全力投入人工智能的經濟回報有限,應該先做好數字化的基本工作。
對此,尹正表示,工業企業的數字化過程,是先軟后硬、先醫后藥的過程。首先需要打通前后端的信息,其次還需要精益生產、精益管理的基礎,“如果管理層面都不行,那智能化實際上是假的”。
他認為,如果別的都不做,只是投人工智能,首先這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,其次沒有基礎的話,那個(指人工智能)只是空中樓閣,幫不到你。
在尹正看來,施耐德電氣對人工智能的規劃都是建立在精益生產的基礎上,更重要的是為應用服務,比如石油石化行業的設備解決方案,寶鋼的無人行車,亞洲某大型機場等等。其中,施耐德電氣與寶鋼合作的無人行車智能車間極具代表性。
針對寶鋼的具體需求,施耐德電氣提供了基于EcoStruxure平臺的全套自動化產品、無人行車專家技術及專家工程服務。用尹正的話來說,過去的鋼廠的行車需要有人值守,不僅對板坯的識別和跟蹤不準確,進出庫物流系統比較混亂,人員成本高昂,還存在很大的人員安全隱患。無人化之后,行車全自動投入率穩定在98.5%以上,共減少全部20個行車操作工和地面庫管理人員,板坯庫倒垛率也從原來的30%提升到70%~80%。
尹正強調,人工智能和以前說的大數據、云計算一樣,它是很大的詞。技術要為應用服務,里面肯定會有智能在里頭,但實際上還是要為應用服務的。在他看來,針對客戶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解決方案,比單純追求人工智能要重要得多。
談中國市場:未來有四大機遇看好中國市場
距離1987年施耐德電氣在天津成立第一家合資工廠,至今已經30年時間。回顧過去30年在中國的經營,尹正認為,施耐德電氣是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,與中國一起成功。
他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。中國用戶從使用保險絲到斷路器,從拉繩開關到開關面板,施耐德電氣參與了中國發展的各個環節,包括數據中心、工業、樓宇、基礎設施等。
對于未來的中國市場,尹正做出了幾個預測:第一,《巴黎協定》通過以后,中國對環保的要求,對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產品的要求都在改變;第二,《中國制造2025》提出后,中國將從一個制造大國轉型為制造強國;第三,數字化,即“互聯網+”的出現,未來工業領域還會產生大量的機會;第四,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將會讓中國市場與國際更好地融合。
尹正認為,只要把握住這四個機遇,中國市場的前景是非常好的。而作為素來堅持本地化的施耐德電氣而言,這意味著更多的合作與機會。“在中國,為中國”,即“China for China”,做好中國市場的同時,對國際市場也會有帶動作用。
談及未來對中國市場的期待,尹正向鳳凰網財經表示,中國人民是非常勤勞的。只要中國堅持改革和開放,加上我們的勤勞,以及開放的心態,許多問題都可以解決。除此之外,政策面的穩定和一致性對于外企在中國經營的信心也非常重要。